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近日,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名单揭晓,银川市、石嘴山市、青铜峡市悉数入选,以100%“创成率”位居西部十二省区榜首,实现了宁夏法治政府建设历史性突破。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宁夏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核心工程强力推进,以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法治宁夏”建设的强劲成效。
良法善治,立法先行。宁夏紧扣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精准立法,近年来高效完成47件政府立法项目审查办理,多项经验获国家部委肯定并推广。为破除市场壁垒,宁夏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持续优化制度环境;连续6年编制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2025年区市县三级政府公布重大决策事项132项,全过程严守法定程序,推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成为常态。
这一“科学化”立法的成效,在石嘴山市的蝶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座因煤而兴的煤城,面对产业转型困境,将立法焦点对准独特的工业遗产资源,出台《石嘴山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18处工业遗产纳入重点保护名录,创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转型、文旅融合深度绑定。如今,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等成为热门地标,吸引了数十部影视作品取景,昔日沉寂的厂房矿井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法治护航的复兴之路。
规范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宁夏深入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保障“六个攻坚战”30条措施,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亮码入企”等创新监管模式。年度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压缩37.8%,检查频次下降40%,执法问题发现率提高了35%,企业满意度高达100%。
其中,银川市率先建立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为112家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提供“免检”“降频”待遇,明确221项免检降频事项。全面推行“扫码入企”,截至2025年9月底完成线上备案检查5804次,企业评价满意度100%。同时,整合493项跨部门检查事项开展联合执法1323次,运用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非现场检查”手段开展检查3156次,动态调整自由裁量权基准、推行“包容免罚”清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对“综合查一次”制度带来的变化,青铜峡市企业的感受尤为深切。“以前不同部门轮番检查,一个月可能要接待三四次,现在司法部门提前协调,多次检查合并一次,省心多了!”一家燃气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心声。2025年1至8月,该市涉企检查次数较去年同期下降35.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高效化解行政争议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宁夏全面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成立由自治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建立“两员”制度提升复议质效。今年1至10月,全区收到行政复议申请3233件,纠错率达18.7%,调解和解率为21.7%。
在永宁县,行政复议“繁简分流”机制和实质化解争议的努力,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公正与效率。“本以为复议就是走走形式,没想到在这里真把问题解决了!”居民张立新的经历正是缩影。通过强化听证、深化文书说理、积极运用调解和解,永宁县2024年以来办结的236件复议案件中,后续被起诉的仅23件,且已审结案件中行政机关无一败诉。复议机关不仅纠错,更致力于“办理一个案件、规范一类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
为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宁夏完成中央依法治国办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规范“三集”领域行政行为措施,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巡视监督协作机制,联动12345热线开展综合性督察,整改问题140个,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
此次三地入选全国示范地区,为宁夏法治政府建设注入新动力。“我们将以此次命名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让法治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宁夏司法厅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