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司法行政工作
海原:创新形式 丰富载体 让法治宣传深入民心
发表时间:2020-09-15   来源:     

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打造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七五”普法以来,宁夏海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载体,注重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群众普法学法意识,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海城法治公园民法典解读牌。


该县高崖乡三分湾村村级发展资金互助社,在帮扶农户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截至今年4月,该社向农户出借的互助资金中却有31笔款项到期后未返还,严重影响该社正常运转,村干部多次协调解决无果。今年4月27日,当地宁夏新菜园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鑫、马飞在纠纷调解、诉讼代理的全过程以案释法,利用专业知识草拟解决方案,于当日与该互助社签订授权委托手续,并与县人民法院李旺法庭沟通后第一时间立案。在人民法院给拖欠互助资金的农户送达传票后,张鑫、马飞律师随即前往农户家中以案说法,讲明利害关系,道清法律后果,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于愿意立刻返还互助资金的农户私下达成调解后撤诉结案。对不愿返还互助资金的农户,在人民法院经调解、开庭审理后全部结案处理。该互助社的31个案件前后仅耗时两个月便全部办结,使互助社困境有效化解,社农关系得以维护,受到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法治驿站。


海原县自2018年起,全面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部门将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贯穿普法全过程。精心筛选具有重大典型教育意义、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身边案例”“典型案例”等真实具体的案例,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为各类普法对象解读典型案例,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禁毒教育基地。


同时,该县把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要求行政执法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旁听庭审活动。自2019年活动开展以来,退役军人事务局、自然资源局、扶贫办、司法局等40多家单位开展了旁听庭审活动,使庭审现场成为有效的法治教育课堂,达到了审判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


最近,家住海原县海城法治公园附近的居民赵振成发现,公园里来了新“客人”:鲜艳整洁的《宪法》《民法典》解读牌、诙谐幽默的法治漫画和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法治驿站。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他的眼球。“咱们海原的法治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了,法治公园送法送到家门口,让我散着步就能学到法律知识,非常贴心。”


 

海原职业中学警示教育基地。


海原县不断加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打造法治文化墙、长廊、宣传栏、橱窗等村级法治文化阵地161个、打造海原县职业中学禁毒教育基地等10个禁毒教育基地和海原五中警示教育基地、海城法治公园、西安镇法治文化广场、西湖法治文化长廊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创作了朗诵微视频《宪法,祖国的太阳》、微电影《毒路》《瘾》《报假警》等,充分发挥了典型案例的预防和教育功能,深受群众喜爱。其中微电影《高价彩礼后》,收视人数达101万人次。

 


利用司法局信息指挥中心开展普法骨干培训。


在传统普法宣传基础上,海原县发挥“互联网+”优势,目前“海原普法”“平安海原”等各类微信公众平台10余个,关注用户达34878人。利用信息指挥中心线上培训县、乡、村三级普法骨干1000余人,培训“法律明白人”1500余人。为18个司法所配备会议终端设备,4G执法视音频记录仪,实现了信息化与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度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t20200915_2933076_w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