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全面依法治区 > 法治宁夏建设动态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
发表时间:2024-02-29   来源:求是网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

来源:求是网 作者: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并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具有定向领航的重大指导意义。

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责无旁贷,必须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时时处处事事聚焦主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激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道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共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始终牵挂的心头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雪域高原、天山脚下,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在戈壁大漠、塞上江南,处处留下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2020年6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深情表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如山的厚爱,是温暖的鼓舞,极大激发了宁夏各族人民的信心和斗志。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携手奋进,宁夏发展步入量质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黄金十年”。总书记27年前亲自命名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已经发展成闽宁镇,昔日“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光辉典范。总书记8年前到过的固原市泾源县杨岭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原州区姚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总书记4年前考察过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移民村、无名村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村”。第一批移民到闽宁村的村民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穷怕了、苦怕了,但也赶上了好时代,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就没有闽宁镇、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打心底里感谢总书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郑重宣示。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同时,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聚焦主线、突出主题,在经济规划布局时体现各民族共同目标,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体现各民族共同利益,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各民族共同奋斗,振奋各族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富口袋”和“富脑袋”、“管肚子”与“管脑子”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紧抓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也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宁夏是经济欠发达、民生欠账多的地区,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重要抓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实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文明素养、城乡面貌六大提升行动,解决好各族群众“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的民生“共需”,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共情”。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政通人和、民族团结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为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1936年,红军在宁夏同心县和海原县东部建立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的语言表达衷心的认同:“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掀开了宁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既促进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在自治区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始终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宁夏始终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坚决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努力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上走在前、作示范。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执行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的民族事务法律和法治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享受平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确保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扎实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濡互化,共同创造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宁夏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军长征和西征都曾转战此地,宁夏各族人民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嘱咐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向全党全国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我们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全区上下深入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全面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铸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各族群众内心深处育出了“团结花”、厚植了“中华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凝心铸魂、汇聚共识。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全区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的石榴来比喻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宁夏历来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好姻缘,在战贫困、抗疫情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拉近了人心、密切了情感、增进了信任。总书记考察过的宁夏吴忠市金花园社区,回、满、蒙、藏等民族居民占了近一半,这里经常举办“百家宴”、“社区邻居节”,各族群众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像亲人一样聚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宁夏已连续40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广泛开展“红石榴”志愿服务等群众活动,所有地级市、县(区)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新格局,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香沁宁夏山川。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和睦相亲的大好局面。要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搭建平台、衡量工作、评价成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自治区党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的高度,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注重用“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同时,以坚定的态度整治宗教领域突出问题。从2017年开始,自治区党委顶住多方压力,综合施策、系统施治,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化形上不懈怠显担当、在化行上见真章有作为、在化心上求实效作贡献,继续化解容易滋生离心倾向的风险,进一步彰显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眼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巩固治理成果,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更好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决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好局面。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守好各民族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我国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独特,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之大者”、千年大计中肩负重要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担使命、持续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愈走愈坚实。

宁夏曾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是过去的真实写照。宁夏人民为治沙进行了长期艰辛探索,最终找到了缚住“黄龙”的麦草方格。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面对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对治沙干部群众说,“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久久为功,宁夏逐步实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山川土地由“黄”到“绿”的转变。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造就了这里“米粮川”、“塞上江南”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要求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定担当先行区建设的使命任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各族群众从“治水、清水”走向“近水、亲水”,唱响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儿女护黄河”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素有宁夏“父亲山”之称的贺兰山,一度因过量开采导致常年灰尘漫天。从2017年开始,自治区党委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铁拳治乱的顽强意志主动作为,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截至2019年5月,先后投入32.4亿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煤矿、非煤矿山、煤炭粗加工企业关停退出和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大见成效。此后,又对保护区外1公里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区内部和外部共完成修复治理40.5万亩。经过持续的植树种草,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14.3%、60%,实现由“黑”转“绿”、旧貌换新颜。

如今,宁夏各族群众从“盼温饱”、“求生存”到“盼环保”、“求生态”,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2023年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美丽宁夏建设新的“作战图”,全面打响绿色转型整体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防沙治沙阵地战、保护修复系统战、稳妥降碳持久战、体制创新突破战、生态安全守护战、环境保护人民战、基础支撑协同战“九大战役”,努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下大力气解决好各族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宁夏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各族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民族地区考察,都要看看基层党组织、都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靠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靠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牢固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政治建设上突出引领性,确保各项工作都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推动和改进;思想建设上突出时代性,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正本清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和思想遵循;组织建设上突出凝聚性,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筑牢维护稳定的钢铁长城、夯实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作风建设上突出人民性,引导各级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加强党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纪律建设上突出约束性,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不搞特殊、不搞网开一面,把严的基调落到底落到位;制度建设上突出规范性,确保出台的所有党内法规、规章、制度都坚决贯彻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干部寄予厚望。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鲜明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提高各族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根子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要持续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t20240312_4481736_wap.html